专题摘要:胶囊公寓因为可以用较小空间,容纳较多人而在日本普及。近日,78岁老人黄日新在北京六郎庄自费修建8间胶囊公寓,面向刚毕业大学生出租,却并未受到热捧。
看到胶囊公寓的相关报告之后的感到很悲哀,这是当今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奔5万之后产生的时代的产物,“我们要在这么一个连翻身都要扶墙的胶囊公寓当中生活,我觉得还是出现问题了,房地产市场还是出现了问题。”
老人也是好心,但是不一定要通过这种途径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北京市去年盖了50万平米的公共租赁房屋,8万套,今年要盖1.6万套,未来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住房会发展很大,因此,真正用到胶囊公寓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老人很可敬。
日本在70年代高速发展,大量的居住者向城市居住的时候,政府和建筑师做了很多提案来解决这些问题,胶囊公寓在这种环境下出现。然而,在日本,厢式旅馆的基本的居住功能设施是很全面的。
大学生毕业对未来是有追求的,他是要有阳光的,他不能像在一个船舱里面一样,每天回来之后看到的就是一张床,或者是一个极小的尺寸,这个空间太小了,不是一个正常人使用的尺寸。
政府不见得都要给流动人口投大单,它的目的是要做个示范。你规定居住面积具体是多少,公共面积,你给不给他。我定的规范,我也给国家立法局定个规范,你必须要有一个小客厅,还要有厕所,还要有浴室,还要有做饭的地方。
也有很多问题,比如推广起来会困难重重,你让政府来出台这个文件或者以法律来规范这个行为,可能性不大,因为政府有好多他的考虑。另外,黄大爷期盼的作为,我觉得没有您期望的那么好。
对于蚁族,黄日新表示,一方面他们是高智商;另外一方面像蚂蚁一样,是群租。“我们提到他痛楚的时候,他们会很反感。所以我们现在在媒体上慢慢淡薄了蚁族的提法”。
胶囊公寓被关注频次很高,这个时代的坏事又来了。
我觉得居住胶囊公寓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什么丢面子的事情。
从大的方向来看,胶囊公寓在北京等大城市或许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胶囊公寓名词的产生,是对我们国家现行房地产市场莫大的讥讽!
胶囊公寓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担当起了政府廉租房的社会保障职能。
与动辄几百上千的宾馆价格相比,胶囊各类客房价位低廉合理。
胶囊公寓这个寸土栖身之所,比城中村更现代,比豪宅更低碳。
住进胶囊房,单间布置、结构设置都很人性化,看出黄大爷真正用心去想了,鄙人代表毕业的贫困大学生以及所有受益的哥哥姐姐们感谢黄大爷的付出。黄大爷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为我们着想,谢谢您,黄大爷。
吉布森写《神经浪游者》的时候,胶囊旅店已经在日本存在了。而现在我正坐在第一批中国版胶囊公寓里,参加新浪网组织的试住活动。我已经快30了,还没做过什么比较Cool的事,我想这回我能做一次了。
当回到这个公寓的时候,关上门,躺在床上,虽然看着头顶的网,感觉不太对,不过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却很有安全感。感觉虽然空间很小,但他是属于我自己的空间,就像自己的小窝一样。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这会成为一种时尚。
我感觉自己太幸运了,能够亲历这样一个新事物不断修正成型的过程,有参与与互动的快乐。怀着无比激动与期待的心情,我度过了辗转反侧的第一夜。天亮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了早餐,开始了胶囊公寓第二天。
|
日本 |
中国 |
产生时间 |
1979年,大阪梅田出现首家胶囊旅馆。 |
2010年1月,芜湖首现胶囊旅馆 |
外形比较 |
像放大的滚筒洗衣机、上下两层 |
装配式、小小间独立公寓 |
产生背景 |
1985年,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在日本举行,为容纳大量观光客,紧急修建胶囊旅馆。经电视台报道之后,胶囊旅馆被社会广泛关注。 |
与动辄几百的宾馆价相比,胶囊旅馆价位低廉、环境清洁,胶囊理念被一些人实践;为刚毕业大学生提供过渡性住房。 |
深层原因 |
日本地少人多,东京等大城市更是寸土寸金,胶囊旅馆价格低廉,可以用较小空间容纳较多的人。因此30年来,有很大发展。 |
胶囊旅馆价位低廉、环境清洁、有一定隐私空间,可以为经济承受能力低的人群提供过渡性住所。因此,有可能得到发展,有待市场检验。 |
市场表现 |
受金融危机影响变得很火,不少失业人士入住; |
面临很多争议,能否成功进入市场,得到可观回报,有待检验。 |
黄日新老先生设计“胶囊公寓”,欲为低收入者提供“蜗居”,但招租遇冷。经媒体报道后,吸引多人前来看房或体验。11日,黄日新称,目前8个“胶囊”中已有5个签约出租,其中两人已在此暂时安家。二人均为来京求职者的男青年。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住“胶囊公寓”,或者说像我们这样租床位住的很凄惨。但是我觉得面子并不重要。特别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总有拼搏奋斗的一段时间。吃苦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
“胶囊公寓”,每间面积不到两平方米,外表看起来更像是个大个的铁箱子,里面可躺、可坐、可看电视、上网。黄日新老人说,他不为赚钱,只想找到一种解决刚毕业的大学生过渡性住房问题的办法。
4月7日晚,25岁的山西姑娘张琪搬着自己的全部家当—一个小整理箱来到北京海淀区六郎庄,成为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 “胶囊公寓”的首个租客。然而,觅得一个栖身的蜗居地容易,寻找一个承载无房者尊严和梦想的空间却甚难。
张琪在北京5年了,目前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月收入三四千元。几天前得知胶囊公寓可以试住,她就搬来了。5天过去,试住者一个个搬走,只有她搬来了所有家当,决定长住。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媒体仿效日本替黄日新给这个房子起了个名字叫“胶囊公寓”。而来自中科院的苏湛每天都写试住体验报告:写完了就在‘胶囊公寓’里用笔记本电脑发到网上。
老黄展示胶囊公寓
网友展示胶囊公寓生活
过道很干净 卫生绝对达标
老黄都准备好了
老黄等待住客到来
女生网友的房间
男生网友的房间
自己动手烧水喝
![]() |
日本胶囊旅馆
![]() |
日本胶囊旅馆
![]() |
日本胶囊旅馆
![]() |
日本胶囊旅馆
![]() |
日本胶囊旅馆
![]() |
日本胶囊旅馆